闽清从“脱贫摘帽”走向乡村振兴

22.11.2017  21:02

  新华网福州11月22日电(王永刚 蒋丽敏 陈丹 通讯员 陈军辉)2016年,福建闽清县实现脱贫率85%,今年,仅剩的314名贫困人口也即将“摘帽”。

  “摘帽”近在眼前,闽清已悄然换档。眼下,闽清县已调整步调,蓄势“下一程”——乡村振兴。

  闽清,位于福建省东部,行政区划隶属福州市,礼乐之乡,福建省重点侨乡,近代爱国侨领黄乃裳和当今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的家乡。全县多为山地,总人口32万人中有26万农业人口,是名副其实的山区县、农业县,是省定农产品主产区。2012年,闽清被定为市级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705户13947人,贫困发生率为5.48%。

  五年来,闽清县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坚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并重;五年来,贫困户、脱贫户收获的不仅是家庭经济的逐步好转,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信心重塑。

  目前,闽清正在聚力攻坚,确保今年全面脱贫。

  去年闽清“7·9”特大洪灾后,白樟镇园头村贫困户吴月云的家受到严重破坏,只剩下残破的土墙。如今,在乡镇政府的帮助下,吴月云一家在旧址上重新盖起了四楼水泥房。图片为吴月云的新家与受灾后的房屋对比图。新华网 杨濛 摄

   精准扶贫 让产业和贫困户结上对子

  找到脱贫路径,是扶贫要迈的第一道坎。

  怎么找?

  闽清县在脱贫攻坚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字工作法,扶贫干部和责任人结“穷亲”,扶贫干部进村入户话家常、办家事、当家人、“常回家看看”。

  就是在聊了很多次“家常”后,白樟镇团委书记林超为贫困户吴月云办了两件“家事”。一是,解决吴月云孙女的住校问题,让她可以腾出时间打工。二是,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为她找了一份瓷砖厂的工作,每月收入2900元。

  “我有事情都会打电话向她咨询,让她帮我出出主意,真的把她当做家人一样看待。”吴月云对林超已经有了亲人般的依赖。

  做的是“家事”,暖的是民心。

  “很多人贫困是因为没有信心或门路脱贫。‘家’字工作法可以增强扶贫对象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闽清县委书记许用贵如是说。很快,这套“”字工作法在闽清全县推广。

  说来,吴月云的脱贫能够这么顺利解决,还要感谢白樟镇的支柱产业。

  在闽清,陶瓷产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如今仍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而白樟是闽清的陶瓷重镇。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为贫困户就业、自主创业提供了消化空间,增加了脱贫机会。

  事实上,产业扶贫正是闽清“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

  在三溪乡上洋村,油茶种植业发展正酣。市场上,油茶卖到100多元一斤,仍供不应求。

  去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郑东林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在自家的几亩田地上种起了油茶。从种植育苗、病虫防治到水肥管理等整个种植过程,都由白岩山油茶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收获果实后,郑东林也直接卖给油茶公司,或者通过油茶公司压榨包装再进行销售。

  去年一年,通过发展生产收入8000元,郑东林终于脱掉了村里最困难贫困户的帽子。

  “我们就是要引导和支持贫困人口立足当地资源和当地特色产业,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创业就业,实现就地脱贫,做到有劳力的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闽清县扶贫办负责人马忠说。

  据统计,2017年全县通过产业扶持164户、扶持转移就业515户,其中通过企业、合作社带动发展产业和就业的有182户。

  产业扶贫,不仅是脱贫之计,更激活了地方产业发展。

  近年来,闽清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每个乡镇重点培育壮大1个主导产品,形成了油茶、食用菌、茶叶、橄榄、粉干、陶瓷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推广“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企业+贫困户”“党支部+扶贫户”四种新型主体带动模式,实现“一镇一特色”可持续扶贫产业布局。

  “如今,很多贫困户和脱贫户,都已经融入到当地产业发展,成为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此外,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及政策的激励下,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合作社、银行等也在不断创新,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闽清县扶贫办马忠说。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福州乡村变形记:闽清霞溪村劲刮文明乡风,助力精准扶贫
     霞溪村,地处闽清白中镇西部,四面环山,人少地少,资源匮乏,又无工厂,全村4.政府
光泽:用心“绣花” “绣”出扶贫新图景
  年终岁末,光泽县扶贫力度不减,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