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7之气象服务“一带一路”:释放澎湃活力 贡献中国力量

04.01.2018  18:22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2017年,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开启战略布局,踏上了夙兴夜寐的征程。

  2017年5月14日,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一天。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与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自此,该意向书与《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等,为气象服务“一带一路”搭建了较完整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框架。

  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气象服务“一带一路”有序推进。从为气象服务“一带一路”提供技术支撑,到结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殊需求开展项目建设,以及大胆尝试围绕“五通”量身定制服务,一年来,全国气象部门开始建立“一带一路”综合气象服务体系。

  这是中国气象的远航之年。

  2017年3月19日,由我国援助升级的气象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在塔吉克斯坦水文气象局应用,这是中国气象服务走出去的典型案例之一。这一年,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数据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和地区;北印度洋热带风暴预报服务和大西洋4级以上飓风预报服务投入业务运行;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空间覆盖范围由东亚区域逐渐扩展到亚洲区域。

  “一带一路”倡议为气象服务走出去提供了全新机遇,气象部门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年,气象部门鼎故革新,以新思维、新方案、新动力,将现有资源重组激活,在气象技术、气象服务、装备制造、产业配套、资源整合等领域取得进展。同时,通过气象装备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能力输出以及主动参与服务市场竞争等方式,推动中国气象向“国际范儿”转变。

  这是中国气象彰显大国力量之年。

  2017年10月24日,在地球观测组织第14届全会“中国日”活动上,中国代表宣布,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和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的数据产品将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这种开放姿态体现了中国的气象担当。这一年,来自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385位国际学员来到中国,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组织的培训;来自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的71位气象和水文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长期奖学金学员接受中国教育;科摩罗、肯尼亚、苏丹、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喀麦隆和刚果(金)等国接受了项目援助。

  古丝绸之路彰显了欧亚曾经的辉煌,也揭示了辉煌的规律,那就是欧亚大陆共同繁荣。气象服务“一带一路”也秉承了这一理念。“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区域气象灾害频发,各国和地区的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少数国家只能依靠国际组织援助建设的气象观测站提供简单的数据服务。中国气象架起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参与区域气候治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防灾减灾服务。

  这是中国气象与民心相通之年。

  2017年11月7日,我国援建的瓜达尔港自动气象站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眼下由气象站实时采集的数据,可为入驻中巴瓜达尔港自由贸易区内的各方企业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这正是气象服务紧密围绕“五通”所做的探索。瓜达尔港90%的GDP来自渔业,在气象站建成后,当地渔民才改变了没有可靠气象预报、不敢去远海捕鱼的现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收入。受益的不仅是当地渔民,还有将国内最先进的捕捞、速冻工艺带到巴基斯坦的中国渔业企业。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载体,是跨境高铁、陆路跨境油气管道、港口、通信和电力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主体,而“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差异大,极大提高了基础产业发展难度。这一年,气象部门秉持“伴随式”服务理念,向海外投资者和企业广泛收集气象服务需求,研发服务产品。最终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释放出专业气象服务的澎湃活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气象服务“一带一路”从无到有,从顶层设计到扎实推进,终将成为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一带一路”增添共同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