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06.12.2019  18:31

  “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游客并不少,我们卖了不少小刀!”新疆英吉沙县喀拉巴什干兰村的村民艾力告诉记者,县里旅游业的发展为他们产品的销路扩大了渠道。艾力所在的村也就是小刀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的发源地。目前该村形成小刀产业,八成以上的村民从事小刀的制作和加工,靠着这一祖传手艺脱贫致富。英吉沙小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借助文创、互联网传播等手段传承和发扬的一个缩影。(12月4日《工人日报》)

  放眼全国,各民族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熠熠星辰、璀璨生辉。据报道,截至2019年9月,我国已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已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近2000人,省级的非遗项目有13087个。截至2018年底,我国非遗产业核心层规模突破1.4万亿元。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是时代的重大命题。当前我国非遗产业化仍存在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亟须在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市场的融合发展。笔者建议,要让非遗在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当下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传承和弘扬相融合。许多非遗是以技艺的形式存在的,离开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非遗保护与合理利用就会失去“源头活水”。新疆小刀村在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将非遗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融入脱贫致富项目,搭建手工艺作坊、“非遗+扶贫”平台,遴选合适的手工艺项目及传承人,对当地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传承人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让非遗走进校园,培育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从源头上解决传承和发扬的难题。

  文创和市场相融合。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创产业不仅能为非遗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还能让非遗重新进入人们视野、走进现代生活。要在坚守非遗品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非遗传承新模式。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聚合作用,推动非遗走出“深闺”,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正如业内人士表示,非遗的独特性使其有很强的流量入口,互联网必将为非遗带动千亿元级别市场。

  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旅游对于非遗来说,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推动非遗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非遗和旅游融合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和吃、住、游、学、购、娱各种要素有机融合与资源重组,从而实现非遗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有机统一,让游客在旅游观光、体验、休闲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注意发现有美誉度和影响力的群众性非遗项目,并积极加以推广。

  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加大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在融合发展中激发它的活力,才能进一步彰显我国非遗资源优势,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泉州文明办 付彪)

非遗传承需系统培养共同研修炼就大格局
  2019年北京市开展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明
福建省大力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保护离不开“环境”   闽西客家十福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