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规矩”释放新时代的道德价值

15.03.2019  21:23

  “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家人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老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规矩逐渐被淡忘了,但也有很多老规矩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3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老规矩”是传统的东西。传统虽老,但不是陈旧、过时、暮气、腐朽的代名词。前人制定的规矩在历史的流转中总是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不合时宜的规矩就会变成“死规矩”被汰洗,而能流传下来的就是“老规矩”。“老规矩”是传统,更是有生命力的传统,它们不应该被淡忘,而应该继承发扬,让“老规矩”在新时代释放应有的道德价值。

  “老规矩”像米饭一样,成了过去、今天的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粮食和营养,我们都是在“老规矩”的熏陶和养育中长大的。“老规矩”是一种言行的约束和规制,但孩子们从来不曾表现出厌恶和反感,而是侧耳倾听,然后悉心模仿,他们大多对“老规矩”充满敬畏,是以“守规矩”为荣的。正因为有了这些“老规矩”,孩子心中才产生了对规则的认知和遵从,才有了最基本的伦理观念和秩序观念。

  “老规矩”在家庭中普遍受到重视,彰显的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理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子女培养成谦谦君子和优雅淑女,所以古代家庭都十分重视“老规矩”中的道德教育价值。“老规矩”涉及孝老爱亲、待人接物、邻里往来、社会交往等诸多生活场景,蕴涵着传统礼仪文化和孝文化,体现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公认的“道德教本”。“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请老人先动筷”“给老人让座”“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不能乱翻人家东西”等等,这不是令人生厌的繁文缛节,而是个人道德和教养在生活细节中的具体体现。

  今天,我们不断被“熊孩子”折腾,不断被不文明旅游行为消遣,不断被抢夺方向盘惊吓,不断被交通违法“加塞”……我们痛恨文明和规则一次次被践踏,公俗良序一次次被强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次次被消费。我们呼唤个人道德和教养的提升,就是呼吁文明和规则的回归。文明和规则需要教化和浸染,教化和浸染的最佳起点和环境,理所当然是家庭教育。而“老规矩”是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孩子的道德和教养不能抛弃“老规矩”这本“道德教材”。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来不及礼让”“来不及尊重”,这正好说明“老规矩”的不可或缺。让“老规矩”在新时代释放道德教育价值,理应是文明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抛却的精神营养。我们不仅应当在家庭教育持之以恒的坚持“老规矩”的传播,在孩子心灵的“白纸”努力描画高雅、素洁的道德花朵,更应当让“老规矩”在一切社会场景中成为约束个人言行举止的文化符号、文化图腾,让“老规矩”在新时代放射现代美德的光芒。(泉州市文明办 范军)

传承老规矩取“精”去“糙”利风尚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