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 “气象学会”画卷徐徐展开

20.09.2018  17:56

   秋意渐起的9月,迎来了福建省气象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的“60大寿”。
   “学会正式创立于1958年9月18日,由省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目前全省约有一千多名会员,学会属于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气象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会秘书长黄凯安介绍,多年来,学会在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气象学会指导下,在省气象局的支持下,团结学会会员,积极开展气象学术交流,气象科普,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举荐等活动,在推进福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的4A级气象科技社团。

   一条纽带,推动气象科技创新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省科协的支持下,学会的学术年会成为了省科协学术年会的分会场,提升了学术年会的交流层次。学术交流的内容拓展到天气气候、气象观测、大气物理、农业气象、天气雷达、雷电防护、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计算机技术、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气象软科学、气象影视、气象科普、气象史志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学会充分发挥在气象行业内外的纽带作用, 加强与各个行业、各部门和院校、民航、部队气象台的联系,积极开展专家‘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开拓了多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融合交流的新局面。”黄凯安说,与此同时,学会还积极参与省科协组织的水利、环境、地质、林业、水土等相邻行业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共享,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加有力地惠及民生,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部门联动能力提供了学术支撑。
   创刊已近50年的《福建气象》是气象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7年在福建省气象局的支持下,学会加强了《福建气象》编委会和编辑部。在省科协的关心与指导下,与省科协主管的学会杂志社合作,自2017年1月起,每年增加两期《海峡科学》气象专刊,开拓省气象学术交流新平台,更好地为气象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服务。
   据介绍,近年来,学会每年都组织申报“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根据《福建省气象科技优秀人才奖励办法》,成立福建省气象科技优秀人才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奖。组织申报“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奖”。组织做好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各项表彰的申报。

   一座桥梁,促进两岸气象交流
   学会在两岸气象交流中充分发挥了桥头堡作用。1983年12月,学会就向台湾气象界发出倡议,呼吁促进“通气”和气象科技交流。1989年5月学会首次接待台湾专家,打破了闽台气象近40年互补来往的坚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气象交流来往密切,共同致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两岸民众的福祉,留下了“未三通,先通气”的佳话。
   “海峡论坛”使两岸气象交流更上一层楼。自2012年起,学会积极承办“海峡论坛•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活动,认真组织海峡两岸气象业界、学界、民间团体组织和行业机构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以及行业气象用户嘉宾参加活动,并热情为两岸嘉宾参加“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做好服务。
   至今,气象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成为两岸民间气象交流最著名的平台,也是海峡论坛富有特色的品牌。“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逐渐成为气象论坛鲜明的主题,得到两岸气象界的共识。在气象论坛平台上,两岸气象相关专家和学者,分享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探寻更好地为保障两岸同胞的福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服务模式,推动两岸气象交往“从交流走向交融,从学术走到应用,从共享走向共创”。借助气象论坛及相关科技交流,厦门双偏振雷达等福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引起台湾专家的惊叹,也激发两岸气象交流的兴趣。进而促进了两岸气象科技交流的常态化,互动互惠成为气象论坛的又一特色。
   气象论坛举办七届来从未缺席的台湾气象学家、台湾大学教授周仲岛先生是气象论坛一路走来的“见证者”。
   “刚开始时,台湾一些气象专家学者们对气象论坛的了解不多。在福建省气象学会的推动下,随着一届届气象论坛成功的举办,现在台湾经常有知名气象专家向我了解有关气象论坛的情况,并表示很想参加论坛。”周仲岛教授回忆着,“如今,两岸气象专家学者们参加气象论坛交流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大家都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我觉得很欣慰。
   两岸气象交流,同胞之情是纽带,科技交流是支撑,服务民生是目的,持续发展在青年。为助推两岸青年交流层次不断提升,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学会在2016年和2017年的气象论坛中增加“两岸气象青年汇”实地考察交流活动,让台湾青年学者和福建青年气象工作者互动交流,亲身体验大陆青年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一支主力军,提高民众科学素质
   在传播气象科学知识、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学会也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一是围绕重大活动,如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活动周,科技•人才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省科协学术年会科普广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气象科普万里行(福建站),气象夏令营等积极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二是加强常态化的气象科普“四进”活动,组织气象科普专家和志愿者定期走进科普广场(讲坛)、社区、乡镇、校园等,每年开展十几场气象科普活动(不包含各分会自行组织的科普活动),赠送气象科普书刊,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良好,深受民众欢迎。2017年科技周活动获得中国气象局的表彰。
   积极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共有气象科普教育基地79个,其中已授牌47个,自建(筹建)32个。已授牌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情况如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2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有13个,其中综合类8个,示范校园气象站4个,基层防灾减灾社区类1个;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有10个,其中“科普中国”乡村e站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有9个;厦门示范校园气象站18个;县级科普教育基地有5个;自建(筹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省共有32个,其中示范校园气象站13个,基层防灾减灾社区1个。其中,省气象台、厦门市天气气象科普馆、漳平市气象局、龙岩市气象局、罗源县气象局获得多个认证。科普基地和全省气象台站对外开放已成为科普工作社会化的品牌。(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汤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