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扫有“行”更应留“心”

03.04.2020  01:32

  清明节即将来临的这段时间,是全国各地祭扫的高峰时段。祭扫这样的悼念活动,寄托哀思,表达对亲人逝者的怀念之情,这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的光荣传统,这也是清明节存在的意义。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倡导和要求市民,采取更文明的祭扫方式,来表达一份“真心”。这是文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传统的祭扫方式,会找来纸钱、冥币等祭祀工具,并且以焚烧的形势,“通明”亲人逝者。这样传统的做法,对于祭扫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传统的祭扫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十分深远。一方面,会传递封建迷信的思想。祭扫的过程中,在焚烧纸钱、冥币等工具过程中,会连带以叩拜的方式进行,并且还会表达一些保佑自身等带有强烈封建迷信的话语。这些话语似乎已经流传多年,耳熟能详、烂熟于心。每年的祭扫如果都会来此一番,势必会让封建迷信思想在更多人之中蔓延和传播,甚至会形成根深蒂固的“定势”思维。另一方面,环境破坏,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森林火灾高发。部分森林火灾与祭扫过程中出现对焚烧行为的管理不当不无关系。另外,祭扫过程的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对环境的破坏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祭扫活动,作为一种表达对亲人逝者的怀念行为,比起注重“”,更应该留“”。这也就意味着,祭扫,应该采取更加文明、更加用“”的方式,才显得更有意义,也更加值得推广。

  创新祭扫的方式,这是让祭扫更文明、更用“”最有力的举措。祭扫行为,要让其更加文明地表达“真心”,需要在方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近年来,很多地方积极推出“代祭扫”“云祭扫”服务,让很多墓园的生命礼仪师代替更多的市民,进行祭扫活动,这也是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怀念。另外,多地在祭扫高峰时节,不断加强管理,努力告诫广大进行祭扫的市民,尽可能采用花圈、鲜花等形式进行,减少甚至杜绝使用焚烧纸钱、冥币等行为,减少甚至消除祭扫行为对环境破坏、防火安全的不利影响,也能够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桎梏”。

  祭扫行为,寄托的是哀思与怀念,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然而,祭扫行为不能成为环境破坏、威胁用火安全的重要“苗头”。因此,祭扫,轻“”而留“”,用更文明、更重义的方式进行,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彻底“销声匿迹”之际,显得更有现实意义。祭扫有“”更应留“”,这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莆田文明网 李航)

清明祭扫莫忘英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文明
福建发布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
  根据福建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文明
同心抗疫 文明祭扫
  在2020年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