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精神文明“家当”过美好新生活

14.01.2020  14:30

  在贵州,100多万搬迁群众走出山间村寨、住进城镇社区的同时,政府也帮他们建起了精神园地。走进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五福社区,大山里唱过的曲调,也在新社区唱响,小院里跳过的舞步,也在广场上翩跹。搬迁后,乡亲不仅有新房子、新工作,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2020年1月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离开故乡,但在脱贫摘帽的同时,如何让他们精神世界“不荒废”,与外面的新新世界完美“接轨”,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无疑是个难题,需要政府帮扶的不仅是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的滋养,让乡亲们搬迁不忘带上文化“家当”,把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持续推广,让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愈加完善……把这一件件暖心事儿做好了,回应乡民们的自然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愁,连接过去和现在。如何让搬出大山的乡民们把心稳住,并扎根下来,抚平新居民搬离故土的焦虑,这都离不解开文化浸润。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文化习俗,新农村新社区不妨成立文艺宣传队,带动社区的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让舞龙舞狮,舞出了家乡味,让广场舞,跳出新感觉;鼓励建立文化馆等,把过去的老物件,哪怕是木质的犁头、陈旧的石磨、破了洞的储酒罐,摆进去,让后辈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记住过去的苦,方能珍惜当下生活的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进入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开始吹响“冲锋号”,更吹响了乡老相亲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号角”。但是,唯有守住文化的根,带上精神文明的“家当”,这样的迁徙才有意义,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群众的心门会慢慢打开,渐渐对新环境新生活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得以彰显,何愁美好生活的大门不徐徐打开。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显,守住中国人文化的根、精神的魂,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是耸立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无论你我走到哪,请都别忘带上精神文明的“家当”,一起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文 鼓楼文明办 作者:陈之瑶)

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地气有黏性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