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站故事】武夷山国家基本气象站:七十八年沉与浮 都化武夷风雨中

17.07.2018  10:21

编者按: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勾勒出武夷山奇妙秀美的山水画卷。武夷山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它前身为崇安县,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自1940年11月1日建站以来,武夷山气象站几经搬迁,历经沉浮,一代又一代的气象人,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观云测天的第一线,不畏严寒酷暑和狂风烈日,为人民观云测天。

几经搬迁 历经岁月沉浮

1940年11月1日,福建省气象局在崇安县赤石镇企山设立崇安二等测候所。彼时,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张天福在崇安创建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合资的福建示范茶厂(武夷山市茶厂前身),为了研究武夷岩茶的需要,他担任起了崇安二等测候所的第一任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观测场所不规范,仪器设备破旧简陋,规格型号杂乱,加上国民党政府腐败,经费拮据,人员疏散,台站只单纯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气象工作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1949年5月9日,崇安县解放。12月31日,崇安测候所因无人继续从事观测,停止工作。

1951年,根据中央军委、政务院《关于全国气象台站建制、管理、经费和技术问题的联合决定》,气象台站由军事系统统一管理。9月底成立的福建军区(十兵团)司令部情报处气象科接管了省气象所所辖的12个测候所。11月,崇安测候所更名为武夷山气象站。

1956年8月1日,台站迁至崇安县金盘亭南庵田野,更名为福建省崇安茶场气候站,三年后站址迁至崇安县城关镇西山(黄厝山)。1970年6月,气象与水文合并为崇安县气象水文站,由军政双重领导,站址也迁到溪东崇安县水文站内。两年后,气象水文分站,由县农业局代管,站址迁回至原黄厝山站址,并更名为崇安县气象站。

从测候所、气象站、气候站、气象服务站到气象局,武夷山气象站历经15次更名和五次迁站。管理单位上,经历过省气象所、省军区司令部气象科、崇安县人民委员会、崇安县人民武装部、军队与地方双重领导、崇安县农业局等不同机构的管理。

1989年12月,武夷山撤县建市后,更名为福建省武夷山市气象局,一直沿袭至今。

  峥嵘岁月 驻守千米高山

1955年10月1日,崇安七仙山高山气象站成立。这座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交界处的1400米高山,在寒来暑往中见证了88位气象青年的青春和热血,这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后来许多成为武夷山本站建设和发展的业务骨干。他们都被亲切地称为“老七”气象人。

1962年冬天,“老七”罗大绅投身七仙山,开始了他奋斗一生的气象工作。从二十弱冠,到三十而立,他在七仙山上度过了整整十三年的青春。

那山真是高啊,从山底往上看,一抬头,帽子都要掉下来。”罗大绅还清楚地记得那高耸入云的青山和那一级一级隐藏在蜿蜒山路里的台阶。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老七”们来说,吃饭和过冬始终是个难题。

下山的路11.3公里,公路不通,磕磕绊绊走下来,一趟就得三个小时。黄豆大米白菜等生活物资要前往江西上饶一带采购,山上没值班的同志也要下来帮忙,就这样肩挑手提折回去。台站周边可以用来种菜的地并不多,实在不够吃了,大家就分头去采苦菜来充饥。

冬天的考验才是磨人啊。还未入冬,“老七”们就得开始做打算了。冬天大雪封山,十月到十一月,站里便要开始储备粮食,山上山下来来回回地搬运。下班后的活动也变成了砍柴,因为过冬的木炭要靠自己来烧。

罗大绅回忆,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上一点阳光都没有,都生活在雨中雾中。雾凇雪松很常见,气象站往下看,白茫茫一片,望不到边。

1961年,全省天气预报业务向所有气象台站推开,实现了专专有台、县县有站,天气预报不但省气象台做,而且地区气象台、县气象站都做。七仙山站的同志们就定时打开收音机,记录省气象台发布的850百帕、700百帕天气形势广播和全省天气预报,再根据省气象台的形势预报,结合本地天气演变规律制作天气预报。

站里一个测报组做地面观测,一个报务组传递报文,山上没有电,要手动摇汽油机来发电。军事机场需要及时的天气信息,还要发危险天气报,一天有七八个小时都要跟邮电局联系进行发报,那时候两个单位间关系十分密切。

七仙山气象站当时主要是为军事航空和国防做服务,大家都很清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以站为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虽然条件很苦,但是大家都很认真地坚持下来”,罗大绅回忆道。

随着国家形势的逐步好转,地方的物资供应也多了起来,食油和肉类都有了,大家能吃上了饱饭。1974年底,由于省电视转播台的业务需要,修通了前往七仙山的路,上山下山终于便利了许多。

1980年7月10日19时45分,七仙山气象站经历了建站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雷击事件。

大雨、暴雨已经下了好几天。当时,积雨云笼罩了整个观测站,雨哗哗地下,观测员王崇正从百叶箱巡视到雨量计,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值班室浓烟滚滚,王崇也倒在泥水中。

指导员张忠员听到声响立即跑到值班室,把火扑灭后冲向观测场,发现了倒地的王崇。张忠员将他抱起大声叫:“小王,小王”,他睁开眼就叫:“快,观测发危险报。

这次雷电是电话线从半山引雷山上电,强大的雷电流炸毁了值班室的保安器,连埋在观测场地下的专线电缆也炸飞了。雷击引起的跨步电压击倒了还在巡视的王崇,击坏了风仪,也击断了电线杆头及避雷网路。

由于发报专用线被炸断,为了赶快把线接通,把危险报发到报房,张忠员爬上电线杆,冒着生命危险接通导线,坚持到把危险报发出后才下来。一份危险天气报,在全站同志们团结战斗相互配合下,及时、准确地发了出去。

1992年4月,由于观测业务调整,七仙山气象站撤站,但是“老七”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因七仙山位于武夷山脉中段,是中国东南沿海气候关键区域,是西风带系统东进南下和东风波系统西进北上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指标站意义,2007年11月,在七仙山重新布设区域自动站,并在2010年调整为福建省国家级七仙山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屹立于青山之上,继续观云测雨。

瞄准靶心 服务“丹山碧水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福建气象事业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武夷山的气象业务从小到大,设备从少到多,逐步发展。

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宗旨。武夷山市气象局从建国初期的主要为军事提供气象服务,逐步开展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

如今,武夷山市风廓线雷达、GNSS陆态站、北斗增强站及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达59个,形成了全面覆盖各乡镇服务各领域的站网规模,为气象防灾救灾、旅游服务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监测数据。

作为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旅游城市,武夷山市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和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处、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针对旅游气象服务,武夷山市气象局根据各景区景点的实际,相继进行了系列服务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闽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为第一,而武夷之魂在于九曲溪。“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九曲溪竹筏漂流项目是武夷山旅游经济的主力军,每年接待游客收入近亿元,也是附近许多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然而山洪一直是最大的威胁。高山溪流的落差大,加上地势因素,一旦出现降雨过程,九曲溪水位上涨迅速,极易造成灾害,不仅影响竹筏漂流的安全,还对周围农田及乡镇造成很大的隐患。

   2003年5月,九曲溪洪水预警系统投入建设,11月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业务化运行。这套由武夷山市气象局自行研制的九曲溪雨量水位监测系统,不仅可以提供24至48小时九曲溪水位涨落趋势预报,且对九曲溪的水位趋势、洪峰到达时间、退水时间可提前4至9小时作出预报,为竹筏漂流项目规避风险,疏散游客打出了“提前量”。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其中“实景电影”是最长的一个演出环节,也是最大的看点。长达七十分钟的演出,在完全开放的“山水”间进行,堪称世界上第一座“山水环景剧场”。武夷山市气象局主动对接,靠前服务,为演出提供短临预报和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在70分钟的演出期间紧密监视雷达回波变化情况,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的细化预报服务,确保主办单位在演出前后能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说,来武夷山市不能不赏的是丹山碧水,那么不能不品的就是武夷岩茶。武夷山茶产业历史悠久,在全国、全世界茶叶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如今,武夷山茶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武夷山富民强市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在服务茶产业发展方面,市气象局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服务。2013年9月,市气象局与武夷山市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共建,市气象局对当地气象要素进行实时观测,配合雷达为合作社各成员提供精细化和及时的预报预警、防范突发灾害性天气对种植的影响。

2015年,市气象局与茶业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茶叶种植开展精细化预报。市气象局根据茶叶局提供的茶叶生长各个时期的气象服务需求,提供包括生产建议数据在内的针对性预报产品,通过“茶农网直通车”信息平台和茶农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供茶农查询。

今年,市气象局推动智慧茶山项目建设,将在武夷山茶叶示范基地布设农田小气候监测站和实景监测设备,对茶园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湿度等八要素进行实时监测,采集茶园小气候环境气象信息和茶园实景,同时开发武夷山“智慧茶山”气象服务平台系统。项目建成后,将对茶园的科学管理,茶叶的品质论证与茶叶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立,促进茶叶流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茶产业直通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武夷山迎来暑期旅游热
  7月5日,游人在武夷山九曲溪漂流。新华
十省市推广建设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天雨报道  近日,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