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容不得“糊涂人”

13.06.2019  14:34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垃圾分类成为关系每一个人的话题。但公众对垃圾分类究竟了解多少?又有多少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丢弃呢?《法制日报》记者对此采访了不同地区的十余人。对于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多数受访者都能给出明确答案——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但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却很少有受访者能说明白。(6月12日《法制日报》)

  跟以往随手扔垃圾相比,现在人们会习惯性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但是,在垃圾分类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依然还有不少人对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不明不白。

  之所以把垃圾分类,这并非是自找麻烦。从分来的情况看,可回收垃圾主要指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可乐罐等;餐厨垃圾指菜叶、果皮、果壳、残枝落叶、剩菜剩饭等;有害垃圾指废电池、电子产品、废油漆桶、过期药品、废旧灯管、杀虫剂等;不可回收垃圾指纺织品、灰土、污染纸张、大骨头、破旧陶瓷等。可见,同样是垃圾,但其属性却不尽相同。

  进一步说,在垃圾分类精细化的当下,一旦我们依然停留在过去那种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完事的状态,具体说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还是不甚了然,把各种属性不同的垃圾混合在一起,不仅仅是观念滞后的问题,还会留下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和后患,比如增加清洁人员的分拣工作量;让可回收垃圾变不可回收;再如,让所有垃圾相互感染后,都变成有害垃圾。

  很显然,这是不容小觑的。毋庸置疑,垃圾分类不断被重视的当下,依然有垃圾分类的“糊涂人”,这不同程度折射出知识普及存在“死角”。但是,我们也不能钻社会空子,拿一些工作做不到位说事。毕竟,在一个信息相对透明的社会,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各种平台随处可见,都快变成让人审美疲劳的常识了,可以说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完全可能做垃圾分类的“明白人”。

  对垃圾分类越来越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关系到精准处理垃圾,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更好地改善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质量。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社会相关管理部门,对此都该有所触动和反思。也只有每个人都提高认识,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保证每个细节都精准规范,垃圾分类才真正落到实处,惠及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泉州市文明办 贺成)

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
  垃圾因人类生产生活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文明
让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开启“文明时代”
  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