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闽都文化

15.10.2017  08:4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回应时代呼唤、人民期盼,弘扬闽都文化,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让福州因文化而更加美丽,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福州故事精彩纷呈   《林则徐与王鼎》《珍珠塔》《闽剧小调·满园春》……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福州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剧在北京又火了一把。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50多名演职员,受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邀请,参加了在北京园博园举行的2017年中国戏曲文化周演出,向海内外观众展示闽剧风采,讲述精彩的福州故事。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负责人杨东说:“获邀参加文化周演出,彰显了闽剧的影响力,同时为以闽剧讲述福州故事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演出精彩纷呈,部分观众在舞台上惊喜地发现了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闽剧演员吴则文的身影。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领域的最高奖。今年5月22日,在广州举行的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上,吴则文以原创廉政闽剧《兰花赋》中的精彩演绎揽得“梅花奖”,成为我市继闽剧名家陈乃春之后,时隔24年再度获此殊荣的闽剧演员。这也是我市摘得的第二朵“梅花”,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也由此成为福建省内少数同时拥有两朵“梅花”的文艺院团之一。   5年来,我市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出台了《关于保护、扶持福州地方戏曲曲艺的实施意见》《福州文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扶持我市地方戏曲曲艺振兴发展。深入挖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创作生产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体现时代特征、富有闽都特色的精品力作,创作演出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参与拍摄的电视剧《原乡》、电视纪录片《船政学堂》获“五个一工程奖”;闽剧《兰花赋》《林则徐与王鼎》等31个剧目(节目)获国家级奖项;闽剧《银筝断》、曲艺《春回坊巷》等9部作品(剧本)获国家级和省级资助;在日前结束的福建省第八届百花文艺奖评选中,曲艺《月白天青》、闽剧《林则徐与王鼎》等优秀作品获得表彰。   我市还发挥近台优势,举办了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合唱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18项(次)品牌活动,以文化为媒,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文化惠民煦风和畅   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的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在闽江北岸中央商务中心区拔地而起,新馆集地域化、人性化、多元化、智能化为一体,年内即可投用。这是5年来我市补齐文化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   2015年我市成功入围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创建中,我市通过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制度先导、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等多方面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仓山、连江和闽侯3个县(区)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区)”;“激情广场大家唱”成为全国群众文化示范项目,福州市群众艺术馆获评2016年全国优秀文化馆;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新福州人歌手赛”获全国“群星奖”,并分别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和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文化惠民“六进”、“文化志愿手拉手”获文化部表彰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全市现有文化馆(群艺馆)13家、图书馆13家、博物馆(纪念馆)27家、美术馆(画院)3家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3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51台、图书流通点538个和农家书屋2427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605个,文化广场1000多个,均免费开放;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建设,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文化下乡、艺术扶贫、农村电影放映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等惠民工程。   目前,我市有54家影院,加盟11条电影院线,屏幕总数360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影院屏幕数及票房均居全省前列,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于下月在我市举行,福州影迷又可以在家门口观赏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   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我市现已形成功能较为完善、基本覆盖城乡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脉传承守正出新   中秋拜月、摆塔展示,鲤鱼饼制作……今年中秋,在三坊七巷举办的一系列福州中秋传统习俗活动,不仅展示性强,而且不乏参与、互动环节,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加。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王童书高兴地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三坊七巷总会举办传统习俗活动,让我们从中找到文化记忆,记取了乡愁。”   为更好地守护、传承福州历史文脉,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共投入100多亿元,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立体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风貌的保护和传承,守护城市精神家园,营造宜居和谐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我市修订和颁布实施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年~2020年)》《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6年5月公布实施《福州市廊桥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省首个廊桥保护专项管理办法。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和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重大保护修复项目。“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和三坊七巷2个项目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坊七巷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等。   我市文保力度也不断加大,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保单位114处和市保单位100处。   文化产业花开有声   5年来,我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我市现已建成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5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企业和8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重点园区(项目)影响力大,示范作用明显。   福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5年来,我市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注重发挥历史文化优势,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中国寿山石文化之都”“中国温泉之都”“中国脱胎漆艺之都”和“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等福州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据了解,2012年至2016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54.85亿元提升到2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逐步提升,从3.58%提升到4.1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