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灾害风险 从筑牢第一道防线开始

14.05.2018  11:34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暴雨内涝考验城市运行、高温热浪影响安全生产、山洪地震威胁生命与家园……自然与社会因素交织叠加的灾害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理念,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安中国。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链条中的先导性作用越来越凸显,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最大限度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应始于对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牢固建立。

  筑牢第一道防线,需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气象部门风险管理支撑作用。灾害防范要绸缪于未雨之时,在日常基础工作中增强前瞻性,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暴雨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尽管预报预警提前发出,但暴雨仍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与城市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考虑不足不无关联。从长远来看,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区划、评估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不论是优化城市格局、确定建筑物设防标准,还是论证重大工程可行性、科学制定应急举措,都离不开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要提升科学研究和分析能力,充分激发气象大数据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价值,让隐藏的灾害风险无处遁形。

  筑牢第一道防线,需精准用力,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先导作用。气象灾害本身是基础性、引致性灾害,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抗、救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从汛期水库泄洪必须参考的雨量预报,到台风登陆前人员转移的决策依据,再到灾后救援中对天气影响的考虑……纵观“测、报、防、抗、救、援、建”的防灾减灾链,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可谓重要一环,也关乎其他环节。必须在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摸透灾害衍生次生规律,在预报预警精准度、时效性、覆盖面上再求提升空间。

  筑牢第一道防线,需知行合一,在各方筹谋、共同行动中增强防御灾害的韧性。防灾减灾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得再及时,要想取得防灾减灾实效,也离不开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作为公民个体,需提高认识,拥有并熟练使用快速接收灾害预警信息的渠道,在获取信息后第一时间正确选择有效防灾减灾措施;作为涉灾部门,要进一步行动起来,针对身边的灾害风险,采取排查治理灾害隐患、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等措施,及时化解风险;作为气象行业主体,要加大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力度,并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则、搭建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为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