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事业发展蓝图 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25.12.2018  06:20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明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初,中国气象事业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但是,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推动气象事业更快发展,要研究气象发展战略。

  自2003年起,中国气象局党组启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发3号文件编写工作的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广说:“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应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当时,我们感觉气象发展亟待打破‘围墙’,更多地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来谋划和推动。

  2003年10月,经国务院领导同意,中国气象局组织40多名院士和35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多编写完成《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的战略方针,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过程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

  但这只是一个战略研究,如何以此来指导气象事业发展?这就需要将战略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务院的政策性文件。

  2005年1月,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国气象局牵头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06年1月4日,文件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1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以下简称国发3号文件)印发。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加快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着力建立适应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气象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国发3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两个阶段的目标在国发3号文件起草过程中是一个焦点问题。“文件起草组对两个阶段目标的确定讨论了很久。目标太高了,实现不了就是空的;目标太低了,很容易实现,但解决不了气象事业发展长远的根本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征求各方意见,才最终确定下来。”张洪广说,“21世纪初,我国气象事业某些领域发展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有20多年的差距。我们希望通过5年的时间将差距缩小到10年以内,再用10年的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气象现代化一直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主线。但在此以前,气象现代化主要是业务现代化。国发3号文件提出,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大大丰富了气象现代化内涵。

  中国气象局党组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细化了目标、任务,并狠抓国发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目前,经严格评估和考核,绝大多数省份达到气象现代化目标。

  改革开放40年来,气象工作坚持以推进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不动摇,使我国气象现代化步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气象卫星、雷达等监测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台风路径预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球气候模式性能跻身国际前列,智能网格预报提高了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气象现代化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事业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为阿富汗应对干旱提供支持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王毅报道 自2018年9月以气象
伟大成就催人奋进 再出发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要把改革开放的精神落到气象服务工作中”“要以习总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