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内生动力,让非遗“活”起来

12.06.2019  14:10

  6月8日,上海泗泾古镇马家厅里,灯光亮、锣鼓响,一群身着蓝色长褂的演奏者手执乐器,演奏起本地民间乐曲《十锦细锣鼓》。当天正值端午小长假,古镇里游客来来往往,不少游客循声而来,一同参与体验,动手做个面塑泥人,剪几张精美窗花,尝一口广利粽子,看一场有趣的皮影戏,与非遗近距离接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非遗承载的不仅是文化,还有历史和记忆。非遗不应“沉睡”在博物馆,也不能“休眠”在书本里,而应融入民众生活,走进广阔市场,让非遗“”起来,这是保护非遗的核心所在。

  具体而言,一者,要将非遗传承接续工作做好,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绵不绝,靠的是一代代传承人的接续传承。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绵绵不绝的接续者,更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要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鼓励,切实尊重和关心非遗传承人,让他们以非遗传承人为荣,将其作为终生事业。

  二者,要充分激活非遗文化的市场效应,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生活,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常态化举办非遗展览展示、演出表演等活动,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非遗文化,让人们与非遗近距离接触,切身感受、全面了解非遗文化。与此同时,结合非遗文化的特点特色,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地域旅游、城市特色街区建设等相融相合,形成“非遗+美丽乡村”“非遗+旅游”“非遗+特色街区”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非遗市场化体系,并引导、激励更多市场资源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为非遗保护与发展引资入市,注入金融活水,从而最大程度激活非遗文化市场效应,增强非遗的内生动力。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让非遗“”起来,是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优化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打造,尤其是在微观层面,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寻找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最佳路径,才能真正让非遗“”起来,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泉州市文明办 孙小二)